NBA中国赛第二场比赛中,篮网以111-109的比分险胜太阳,成功实现逆转。然而,这场比赛中,中国球员、篮网前锋曾凡博并未能获得上场机会,这一情况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。

媒体人:曾凡博不该被特殊对待 上场时间应再减少

针对这一话题,资深篮球记者孔德昕在自己的电台节目《篮球昕事》中表达了看法。他提到,曾凡博全场未获得出场机会的安排让人有些意外。按照预期,中国赛期间给中国球员上场时间是较合理的安排,但实际上,这场比赛曾凡博从头到尾没有登场,这不仅对球队策略有所影响,同时也导致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反应较为强烈。孔德昕认为,这种舆论的负面情绪,与曾凡博未能亮相有直接关联。

孔德昕指出,赛前篮网主教练乔迪在谈到曾凡博是否会出场时的态度模棱两可,他当时只是表示:“现在不便透露具体人员的安排。”这样的回应给人一种可能存在变化的信号。而在比赛中,篮网的轮换阵容也体现出曾凡博上场的难度——本场比赛篮网仅采用了十人轮换,相较于上一场比赛十一人的轮换阵容,曾凡博的出场显得更加“不占据优先级”。事实上,按常规章程,上场比赛中第二节安排曾凡博出场,本身已经可以被视为某种“特别待遇”。

对于赛后公众的不满情绪,孔德昕提示大家可以换个视角来看待问题。假设不从中国赛以及中国球员的特定背景出发,将曾凡博视作一名普通球员来讨论其出场机会。从纯粹篮球的竞技逻辑看,作为一名想要在NBA争取位置的边缘球员,他在两场比赛中的总场次和出场时间已经算是超额获得机会了,甚至有可能对于现阶段的他而言显得过于突出。

即便如此,孔德昕也强调,中国元素确实无法被完全忽视。作为中国赛的举办地,为了平衡赛事的商业诉求和情感联结因素,他认为即使曾凡博的整体出场时间设计已经饱和,在第二场比赛中安排其短暂登场依旧是可以被接受、甚至值得期待的。在现实环境下,这样的安排同样能够对双方(球队与球迷)关系的维护产生积极效果。

媒体人:曾凡博不该被特殊对待 上场时间应再减少

总体而言,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球迷对中国球员的关注,也展示出全球化背景下体育赛事的复杂性。如何在竞技逻辑与情感诉求之间寻找到平衡点,或许是未来类似场景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。